王志芳,女,汉族,1972年9月出生,山东省滨州人,无党派人士,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滨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滨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滨州学院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1999年9月被评为滨州师专学生军训工作先进个人;
2000年9月当选为滨州师专先进工作者;
2008年9月荣获滨州学院系级优秀教师称号;
2011年12月被评为2011年度五好政协委员;
2013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
2014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2014年度优秀会员;
2015年9月被评为滨州学院第五届师德标兵。
承担《古代文学》、《诗经研究》、《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名篇导读》、《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业务能力的强化和提高,虚心求教,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知识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注意课堂教学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向学生传递更广泛、更丰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002年6月获滨州师专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2007年12月荣获滨州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2008年5月荣获滨州学院中文系讲课比赛一等奖。
在认真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分别担任过中文系1994级1班、1999级2班、2005级本科6班、2011级本科1班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
2008年10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2012年12月被评为2011—2012学年优秀班主任。
此外,认真完成学生的实习指导、论文指导、专业技能测试以及教学督导等工作。
1.1990.09-1992.07就读于滨州师专中文系;
2.1992.08-1994.07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3.1994.07-今在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工作;
4.1997.08-2000.06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古典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5.2004.08-2007.06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6.2009.03-2011.06在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就所教授学科予以进一步的研读,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以下著作和论文:
1.课题:
(1)1995年参加《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编写。
(2)2002年9月-2003年10月参加并完成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3/5(项目编号:BZSZRW2002006)著作《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于2003年10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2002年6月-2007年6月独立承担并完成校青年科研项目“《诗经》兴象与先秦婚恋习俗”。1/1(项目编号:BZSZRW200209)
(4)2007年12月主持校级课题“《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项目编号:2007Y12)1/2
(5)2007年12月—2011年3月主持并完成了校级课题“经典解读与文明传承的有机共构――国学经典解读与教学研究”。1/5(项目编号:BZXYJY200734)
(6)2008年8月参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书会文化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山东胡集书会和河南马街书会为例”。2/4(项目编号:08DA02)
(7)2009年10月参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逸周书》文系年注析”。2/2(项目编号:[2009]052)
(8)2009年11月参与校级课题“清代《诗经》文学诠释史论”。2/4(项目编号:2009Y09)
(9)2009年12月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诗经》与齐鲁文化关系考论”。2/4(项目编号:09CWXZ02)
(10)2012年8月参与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黄河三角洲国宝人物研究”。4/5(项目编号:2012067)
(11)2012年12月参与滨州学院重大招标课题“话剧《孙武》创作与表演”。3/8
(12)2013年3月主持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古代文学》课程优化探究”。1/5(项目编号:BYJYZD201215)
(13)2013年12月参与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及评价体系研究”。4/5(项目编号:BYJYZD201310)
(14)2014年1月23日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之《异苑十卷》。2/2(项目编号:无编号)
(15)2014年6月参与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生态性建构”。4/5(项目编号:2014377)
(16)2014年9月主持2014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诗经》邶风、鄘风、卫风地域文化生态考论”。1/5(项目编号:14CWXJ13)
(1)《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第三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2)《〈诗经〉中生活习俗的考古学观察》(专著,齐鲁书社,2003年9月)
3.论文:
(1)《简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第13卷,总第25卷,30-32页,4500字。)
(2)《“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虚写”在诸葛亮出场前的运用》(《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1998年9月出版,第14卷,总第55期,29-30页,3000字,ISSN1008-2980)
(3)《简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1998年12月出版,总第49期,28-29页,3700字,ISSN1006-995X)
(4)《六礼之制——〈诗经〉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5期,45-47页,3500字,ISSN1000-8705)
(5)《论四十五分钟的效率》(《2000院校科研论文集》,2000年3月,56-58页,1800字,ISBN7-80072-877-3/F·531)
(6)《〈诗经〉“薪”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2000院校科研论文集》,2000年3月,,263-266页,2700字,ISBN7-80072-877-3/F·531)
(7)《上巳节的传统节目—祭祀高禖和祓禊》(《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出版,第16卷,总第63期,40-42页,6000字,ISSN1008-2980)
(8)《投桃授荑抛梅掷李――〈诗经〉赠遗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2002年3月出版,第18卷,总第69期,60-62页,4500字,ISSN1008-2980)
(9)《从〈诗经〉兴象观先秦祈子习俗》(《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出版,第24卷,120-122页,5200字,ISSN1007-4074)
(10)《突围与陷落――由女性文学的嬗变看妇女解放的艰难历程》(《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出版,第19卷,总第73期,13-16页,5100字,ISSN1008-2980)
(11)《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服饰与整体装饰》(《四门塔阿閦佛与山东佛像艺术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135-143页,ISBN7-5034-1709/G·0348)
(12)《山东地区古代佛像艺术的主要成就》(《四门塔阿閦佛与山东佛像艺术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86-101页,ISBN7-5034-1709/G·0348)
(13)《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采集习俗》(《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2006年10月出版,总第134期,68-71页,8100字,ISSN1003-4145)
(14)《〈诗经〉中商周时期农作物的考古学研究》(《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出版,总第88期,20-23页,4700字,ISSN1006-2335)
(15)《〈诗经〉地理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2007年6月出版,总第144期,165-167页,5000字,ISSN1004-6917)
(16)《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2007年7月出版,总第65期,74-76页,6000字,ISSN1004-7387)
(17)《〈诗经〉研究》教学的新尝试(《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2007年12月出版,第23卷,教育教学研究专刊,153-155页,4300字,ISSN1673-2618)
(18)《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组合与布局》(《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研究》济南:黄河出版社,2008年12月,224-230页,5100字,ISBN978-7-5460-0039-8)
(19)《〈诗经〉中所见农田耕种方式与生产工具的考古学关照》(《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2008年12月出版,总第100期,21-24页,4000字,ISSN1006-2335)
(20)《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佛教造像》(《文史知识》2009年第4期,总第334期,2009年4月出版,140-143页,4000字,ISSN1002-9869)
(21)《评〈秦汉文学论丛〉》(《古籍新书报》第86期,总第242期。2009年10月28日,CN31-0097)
(22)《〈诗经〉中的酒文化》(《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2010年4月出版,第26卷,总第112期,92-96页,8200字,ISSN1673-2618)
(23)《从〈诗经〉和考古资料看商周时期的农耕信仰习俗》(《农业考古》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出版,总第110期,104-107页,7000字,ISSN1006-2335)
(24)《蘋蘩薇藻于以用之――〈诗经〉中采集品功用探析》(《长城》2010年第6期,2010年6月出版,总第189期,111-112页,4500字,ISSN1003-7802)
(25)《<邶风·北风>中“乌”意象考》(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421-434页,11000字,ISBN978-7-5077-3851-3)独立。
(26)《受教之礼和女祭之俗——<诗经>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现代语文》2011年第7期,2011年3月出版,总第424期,10-11页,2500字,ISSN1008-8024)独立。
(27)《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耕生产习俗》(《农业考古》2011年第4期,2011年8月出版,总第116期,156-159页,9000字,ISSN1006-2335)独立。
(28)《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组合形式与布局装饰》(《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011年8月出版,第27卷,总第120期,44-48页,6000字,ISSN1673-2618)独立。
(29)《〈诗经·鄘风·蝃蝀〉中“蝃蝀”意象的文化内涵》(《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出版,总第199期,153-157页,10000字,ISSN1004-6917)独立
(30)《从〈诗经〉之〈鄘风〉、〈卫风〉看卫地的卜筮习俗》(《泮池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161-166页。4500字。ISBN978-7-5671-0440-2)独立。
(31)《〈诗经〉邶、鄘、卫三风的故事性特征探析》(《名作欣赏》2013年3月中旬刊,2013年3月出版,总第242期。42-43页,3800字。ISSN1006-0189)独立
(32)《季札叹〈邶〉〈鄘〉〈卫〉“美哉渊乎”之“渊”》(《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出版,第29卷,总第130期,71-75页,8400字,ISSN1673-2618,CN37-1435/Z,文章编号:1673-2618(2013)02-0071-05)独立。
(33)《新建专升本院校古代文学课程优化探析》(《辽宁教育》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出版,47-49页,5000字。ISSN1002-8196/CN21-1062G4)独立
(34)《发人深省的方鸿渐》(《现代语文》2014年第1期,2014年1月出版,总第526卷,57-58页,4300字。ISSN1008-8024)独立
(35)《〈诗经〉中佩玉习俗的审美文化》(《美与时代》2014年第12期,2014年12月出版,总第584期,32-34页,4500字。ISSN1003-2592)独立
(36)《〈诗经〉邶、鄘、卫三风对女性形象的集中写照》(《滨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2015年2月出版,第31卷,总第141期,70-74页,9100字,ISSN1673-2618,CN37-1435/Z,文章编号:10.13486/j.cnki.1673-2618.2015.01.015)独立。
(37)《〈诗经〉国风博喻析》(《名作欣赏》2015年2月中旬刊,2015年2月出版,总第493期。35-36,92页,4600字。ISSN1006-0189)独立
(38)《从〈诗经〉和考古发现看周代的同姓不婚》(《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出版,第36卷,总第145期,128-130,138页,4300字,ISSN1002-5227,CN45-1068/C)独立
(1)参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199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7月,山东省教育委员会)
(2)著作《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第三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荣获2004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
(3)《投桃授荑抛梅掷李――〈诗经〉赠遗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滨州师专学报》2002.1)2003年12月荣获第十二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4)《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船山学刊》2007.3)获2008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
(5)《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船山学刊》2007.3)获2008年滨州学院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5月,滨州学院)
(6)《〈诗经〉地理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广西社会科学》2007.6)2008年荣获第十七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11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7)主持和参与的“国学经典解读系列讲座”2009年8月获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开展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活动类三等奖。
(8)《诗经》中所见农田耕种方式与生产工具的考古学关照(《农业考古》2008.6)荣获第十八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12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9)《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佛教造像》(《文史知识》2009.4)荣获滨州市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12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10)《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的组合形式与布局装饰》(《滨州学院学报》2011.4)荣获滨州市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7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11)《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耕生产习俗》(《农业考古》2011.4)荣获第二十一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年7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12)《〈诗经·鄘风·蝃蝀〉中“蝃蝀”意象的文化内涵》(《广西社会科学》2012.1)荣获第二十二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8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13)《季札叹〈邶〉〈鄘〉〈卫〉“美哉渊乎”之“渊”》(《滨州学院学报》2013.2)荣获第二十三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8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14)《春秋文学系年辑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ISBN:9787040384260)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8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6/7
(15)《发人深省的方鸿渐》(《现代语文》2014年第1期,2014年1月出版,总第526卷,57-58页,4300字。ISSN1008-8024)荣获第二十四次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7月,滨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